零售、连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洞察与研究 > 零售、连锁

快消品行业企业并购和扩展视角

时间:2021-10-05 浏览数:3298
返回目录



快速消费品行业收购情况


一、 快速消费品


(一) 快速消费品的定义
快速消费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简称FMCG)是指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较快的消费品。一种新的叫法是PMCG(Packaged Mass Consumption Goods),顾名思义,产品经过包装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来进行销售,更加着重包装、品牌化以及大众化对这个类别的影响。
(二) 快速消费品的界定
快速消费品界定包括包装的食品、个人卫生用品、烟草及酒类和饮料。之所以被称为快速,是因为他们首先是日常用品,它们依靠消费者高频次和重复的使用与消耗通过规模的市场量来获得利润和价值的实现,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包括日化用品、食品饮料、烟酒等;药品中的非处方药(OTC)通常也可以归为此类。与快速消费品概念相对应的是“耐用消费品”(Durable Consumer Goods),通常使用周期较长,一次性投资较大,包括(但不限于)家用电器、家具、汽车等。
(三) 快速消费品的属性
1.产品周转周期短;
2.进入市场的通路短而宽;
3.市场生动化,在人流量大、档次高的地区设立户外广告牌做产品形象广告,在卖场进行现场演示、促销、折价销售等活动;
4.一般为分公司或代理商体制的销售组织形式,在分公司所辖区域设库房;
5.售后服务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对客户投诉的迅速反馈和有效处理。
快速消费品与其他类型消费品相比,购买决策和购买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别。快速消费品属于冲动购买产品,即兴的采购决策,对周围众多人的建议不敏感,取决于个人偏好、类似的产品不需比较,产品的外观/包装、广告促销、价格、销售点等对销售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快速消费品有三个基本特点,即:
① 便利性:消费者可以习惯性的就近购买;
② 视觉化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很容易受到卖场气氛的影响;
③ 品牌忠诚度不高:消费者很容易在同类产品中转换不同的品牌;
这些特征决定了消费者对快速消费品的购买习惯是:简单、迅速、冲动、感性。


(四)快速消费品渠道特征
1、快速消费品多采用中间商的分销模式。
2、 快速消费品渠道终端生动化陈列很重要。
3、 快速消费品一般是多种渠道并存。


二、 快速消费品行业


(一)快速消费品行业定义
快消行业是指消费频率高、使用时限短、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对于消费的便利性要求很高的商品销售行业。快消行业的销售渠道种类多而复杂,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等多种渠道并存。快消行业集中度逐步上升,竞争度加大。
(二) 快速消费品行业分类
快速消费品行业主要分为四个子行业:
1.个人护理品行业,由口腔护理品、护发品、个人清洁品、化妆品、纸巾、安全套、鞋护理品和剃须用品等行业组成;
2.家庭护理品行业,由以洗衣皂和合成清洁剂为主的织物清洁品以及以盘碟器皿清洁剂、地板清洁剂、洁厕剂、空气清新剂、杀虫剂、驱蚊器和磨光剂为主的家庭清洁剂等行业组成;
3.品牌包装食品饮料行业,由健康饮料、软饮料、烘烤品、巧克力、冰淇淋、咖啡、肉菜水果加工品、乳品、瓶装水以及品牌米面糖等行业组成;
4.烟酒行业,能够快速消化的物品。
(三)快速消费品行业特点
1.消费频率高,使用时限短,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对于消费的便利性要求很高,销售渠道种类多而复杂,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等多种渠道并存。并且行业集中度逐步上升,竞争难度加大。
2.快速消费品属于冲动购买产品,即兴的采购决策,对周围众多人的建议不敏感,取决于个人偏好、类似的产品不需比较,产品的外观/包装、广告促销、价格、销售点等对销售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竞争成功因素主要有:
①通过具有高覆盖率和多种渠道并存的分销网络来接近消费者,达到高铺货率;
②合理的分销模式和有效的渠道控制和管理;
③ 以强大的市场营销功能为导向的营销组织,实现市场和销售有效的协同;
④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营销效率的提升和正确的市场拓展策略。
(四)快速消费品行业现状
  1. 快速消费品行业现状
(1)快速消费品行业偏重营销致胜。
(2)品牌识别必须建立在三个品质的基础上:持久性、协同性以及可行性。因此,必须在品牌建立之初,对企业识别、产品包装、终端物料调性和基础元素等进行系统的整体规划。品牌命名上必须抢占制高点,根据竞争性理论策略的植田T理论,借助一个有影响力的事物来实现品牌目标,采用事件营销与公共营销作为品牌传播途径。
(3)品牌形象和产品口味是关键。
(4)试图为所有的人服务,想赚所有人的钱。但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细分化已经做到如此地步的今天,不可能有一种产品适用于所有人群。所以,对于品牌定位来说,越纯粹越有震撼力越简单越有穿透力。
(5)单以与主要竞争对手不相上下的技术、资金实力,以传统的方式进入市场,只能凭借价格冲击作为主要手段而分得一块蛋糕,因此难以形成核心优势。
  2. 国内快消行业发展状况
(1)快消行业的市场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更多的国外快速消费品公司进入到中国,同时国内厂商也在逐步崛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单体现在对最终消费者的密集宣传攻势上,也体现在对通路的争夺上。 外资品牌在国内的投入逐渐加大,国内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现代通路所占有的份额日渐增长,传统渠道有萎缩的趋势。
(2)向农村延伸
厂家对城市的争夺更加激烈,同时在不断的向城镇乡村延伸。零售商自有品牌增多,尽管目前所占的份额依旧很小。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对品牌/零售店的忠诚度下降。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受到零售终端市场活动影响。 制造商及零售商都开始注重对消费者研究的投入。
三、 快速消费品企业收购情况


(一)2012年快速消费品企业收购情况——中国快消品并购市场遇冷
2012年全球经济萎靡、外需不振,使中国经济增长遭遇巨大挑战。根据上海商情-快消品研究中心全年对产业的监测,2012上半年中国快消品并购市场急剧遇冷,一度进入资本寒冬期。下半年形势虽稍有回转,但全年人民币392亿元的总交易金额仍比上年下降利了44%。 另一方面,危机中估值的下跌也为逆向并购投资者提供了更诱人的价格,共计74件的并购数量未受影响基本持平。此外IPO方面也未能止住跌势,84.3亿元的募集总金额再降34.5%。2012年证监会放缓新股发审速度导致了“堰塞湖”的出现,在13件快消品IPO事件中有一半是在香港或国外上市。虽然整个2012年中国快消品资本市场显得动力不足,寒意连连,但随着各国相继出台经济刺激政策,或许“复苏”的大幕正在悄然拉开。
上海商情-快消品研究中心根据并购交易涉及金额为序发布了“2012年度中国快速消费品10大并购”,认为其呈现出三大特征:
1.海外刮起并购“中国风”
由于欧债危机等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年度10大并购”中走出国门的收购就占到了三起,预示着我国正处于境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次夺得头筹的光明食品集团就是其中重要代表。
2012年11月2日,光明食品以约为6.8亿英镑(约合67.7亿元人民币)的总金额完成了收购英国著名食品企业维他麦60%的股权交割,创造了中国食品行业海外并购最大规模的纪录。南京家居连锁卖场巨头金盛集团于12月宣布收购瑞士工程集团欧瑞康(Oerlikon)旗下天然纤维与纺织品部门,此项交易涉及金额约4.5亿至5亿瑞士法郎(约合32.5亿元人民币),并且未来将以生产家居、服装等产品为主。
从2012年初就开始备受关注的鹏欣集团在苦战18个月后终于获得法庭“绿灯”,出资约2.1亿新西兰元(约合10亿元人民币)收购位于新西兰北岛的Cedric牧场,于12月完成交易。这是中国企业最显赫的一次牧场出海投资,整个过程的复杂性也凸显了在海外“淘奶热”下中的收购难问题。
2.行业涉及面扩大
不同于往年,此次“年度10大并购”跨及食品、酒、乳业、针纺织品、日用品等各个方面,尤其电子商务通路更成为了2012年的资本亮点。
继双十一大战25亿销售额后,京东商城随即宣布已获得由加拿大安大略教师退休基金领投的高达3亿美元融资。这也是京东5年内的第六轮融资,距离上一轮15亿投资仅过去了一年半。
沃尔玛对1号店增至51%的股权投资于2012年10月完成。此项横跨“零售”与“电商”的交易,使原本“水土不服”的沃尔玛走到了中国电商战场的最前沿。
此外,苏宁电器收购专业母婴用品商城红孩子、信息服务平台一淘网并购购物助手、PE投资化妆品垂直网站乐蜂网、以及酒仙网的C轮融资等……使得刚过去2012年电子商务通路热闹非凡,或可称为电子商务的资本井喷年。
3.交易金额缩水明显
“2012年度10大并购”的门槛线被拦在了交易额10亿元人民币,不免让人感受到了经济下行的寒意。大幅缩水的金额总量,使资金更为集中在单笔巨头之上。
2012年3月21日帝亚吉欧以支付最多63亿元人民收购对水井坊的邀约获得了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交易完成后,帝亚吉欧已经迅速将水井坊推向英国及欧洲市场。迄今为止中国乳业达成的最大一起国际合作发生在6月,欧洲乳业巨头丹麦爱氏晨曦以22亿港元入股蒙牛,持股约5.9%并将参与蒙牛的实际运营。
此外,青岛啤酒与三得利中国将各自出资约13亿元整合到新合资公司,组成以华东地区为主的地方联盟对抗华润雪花和百威英博等共同的对手。
(二)2013年快速消费品企业收购情况——并购案大增,快消品整合加快
2013年最为明显的副食品、零售业、乳业、日用品、饮品、甜食休闲等行业的内部整合,都可以在“2013年度十大并购”中体现。
    如果说2012年是资本寒冬,那么2013年对中国快消品来说,可以称之为春天的来临。据长三角领先的资讯研究机构“快消品资讯”2014年1月8日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快消品十大并购”报告显示,2013年国内共发生92件快消品主要资本事件,比上年增长24.3%;涉及总金额1277.5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的3倍。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至今,中国快消品主要资本事件数量和金额于2013年双双达到顶峰。
    报告显示,“2013年度十大并购”总金额998.9亿元人民币,比2012年的262.3亿元人民币上升了2.8倍,同时占全年涉及金额的80%。35亿元人民币的“2013年度十大并购”门槛也比上年提高了2倍之多,足以可见金额集中度的提升。
从“2013年度十大并购”可以看出,2013年最为明显的副食品、零售业、乳业、日用品、饮品、甜食休闲等行业的内部整合,都可以在“2013年度十大并购”中体现,行业巨头正利用收购扩张来达到增加掌控的目的。
(三) 2014年快消品领域并购事件增加10% 是上年2.4倍
2014中期快消品并购数量和金额均有大幅增长,但实际活跃度只是集中在少数国外投资机构、跨国企业和国企巨头身上。
  上海市东方世纪消费品发展促进中心携手长三角领先的资讯研究机构“快消品资讯”根据对产业的跟踪监测,日前共同发布了《2014年中期快消品资本分析报告》。经长期跟踪监测显示,截至2014年8月,发生在中国快消品领域主要资本并购事件共62起,较上年同期增加10%;总涉及金额1366亿元,是上年的2.4倍。


(四•)快速消费品企业收购概——资本青睐精品投资饮品乳品业较密集
    据“快消品资讯”对全年的产业的监测,2013年中国共发生92件快消品主要资本事件。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资本更青睐于精品投资,加大了高端服务业和消费品项目的比例。
    此外IPO方面,国务院与中国证监会相继发文,预示2014年1月将有50家企业率先登陆A股。政策显得日趋明朗,不少投资机构重拾了对A股的投资信心。这一切利好因素让不少快消企业感受到了春天的暖意。   
    根据“快消品资讯”对2013年中国快消品主要资本事件分析,涵盖快消品各个行业。其中饮品、通路、乳业是资本并购的密集行业。
    饮品业以总数16件位居年度快消品资本并购行业之首,而其中涉及啤酒的资本事件就有近三分之一。中国的啤酒业在2002年前后进入“大整合时代”,至2012年末全国年产量在20万千升以上的啤酒中型企业仅剩下9家。
    2012年起,中国啤酒行业进入了内涵式的发展并开始从“大吃小”、“大吃中”逐渐转为“大吃大”。此外,大集团之间的品牌整合已经相对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品牌溢价越来越变成啤酒竞争中一个重要手段。竞争中不仅仅看量,也要看质这直接决定着中国啤酒业“后时代”竞争的成败。
    除了华润和百威英博的跑马圈地。2013年年初,重庆啤酒接到嘉士伯香港的通知,大股东拟对重庆啤酒全体流通股股东,实施部分要约收购。斥资29.318亿元,以20元/股收购不超过1.4659亿股,收购股份占重庆啤酒总股本的30.29%。加上此前从纽卡斯尔啤酒手中接手的重庆啤酒,截至12月初,嘉士伯已经拥有重庆啤酒超过60%,而重啤集团手中余下的重庆啤酒不足5%,曾经稳坐中国啤酒业第四把交椅的重庆啤酒已经变身嘉士伯在中国的“代言人”。
    发生在2013年快消品通路行业的15件主要资本事件中,电商也占到了三分之一。作为快消品通路中最为活跃的一种渠道,其热火态势预计还将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除了京东的烧钱融资,中粮“我买网”也于7月获得赛富基金投资“数千万美元”注资,这些融资将用于中粮“我买网”未来几年的全国市场布局和渠道拓展。但双方尚未披露“数千万美元”的具体数字和赛富基金所占权益。
    2013年,零售业的并购可谓一波接一波。除了“2013年度十大并购”第二位的华润和乐购Tesco,还有永辉超市增持中百集团。永辉超市发布公告,公司及全资子公司重庆永辉超市于11月5-22日期间,分别买入中百集团股份1715万股、1685万股,合计3399.99万股,占中百集团总股本4.99%,总价约为2.25亿元。
2013年发生在乳业的资本事件共11件,涉及金额200.8亿元人民币,可见其整合大幕正在一点点揭开。一方面,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完成《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的编制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另一方面,一轮罕见的“奶荒”正在席卷全国,引发中国乳业剧震。奶制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有可能引发行业大洗牌。
四、快速消费品企业收购案例
(一) 食品行业收购案例分析
中国食品业正迎来最佳并购期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大背景下,中国食品行业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食品行业横向的跨境收购以及纵向的产业链整合均趋于活跃。2013年以来,全球食品行业并购交易金额达到662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房地产行业的全球第二大并购热点行业,中国的食品行业正在迎来并购最佳时机。
1.乳业迎来史上最大规模并购——蒙牛收购雅士利
2013年6月18日,蒙牛乳业(02319.HK)与雅士利国际(01230.HK)联合对外宣布,蒙牛乳业向雅士利所有股东发出要约收购,并获得控股股东张氏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东凯雷亚洲基金全资子公司CA Dairy Holdings接受要约的不可撤销承诺,承诺出售合计约75.3%的股权,总金额为124.57亿元港币(约合98.3亿元人民币)。
收购详情
收购方: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被收购方:雅士利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收购资金:124.57亿元港币(约合98.3亿元人民币)
并购方式:国内横向并购
交易方式
蒙牛为雅士利股东提供了两个选择:一是接受每股3.50港元的限购价(约溢价9.4%);
二是获得每股2.82港元的现金加上0.68股由蒙牛乳业专门为持有雅士利股票而设立的一家非上市控股公司的股票。
持有51.3%股权的控股股东张氏国际投资公司同意接受现金加换股的第二报价选择,交易完成后,张氏国际继续持有雅士利国际约10%的权益;第二大股东凯雷集团则同意以30亿港元现金价格出售所持有的全部24%雅士利股票。
融资方式
银团贷款: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为其提供全部融资。
支持顾问
牵头财务顾问:瑞士银行
联席财务顾问: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
合并方式和人力资源整合
收购完成后,雅士利旗下的所有品牌产品,包括豆奶、麦片等食品业务都划归到蒙牛旗下,蒙牛自身的奶粉业务并入到雅士利,由雅士利的平台来统一操作,雅士利的生产销售团队将全部保留,蒙牛则将通过董事会进行管理,保留雅士利的独立运营状况。张利钿继续出任雅士利总裁一职,由蒙牛总裁孙伊萍担任董事局主席,雅士利的经营和管理团队不会发生较大改变。 蒙牛方面也做出了雅士利团队职位、公司架构框架、福利待遇 、高管成员不变的承诺。
并购交易动机和影响
2013年来,国家大力整顿乳制品行业,扶持有力的奶粉品牌,加上多级奶粉品牌占有率开始回落,这对于寻找新增长点的蒙牛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蒙牛在收购雅士利后如果能做的好一点,伊利和蒙牛奶粉可以做到中国奶粉市场20%以上的份额。
(1)蒙牛补短板追赶伊利
①蒙牛2012年全年营收360.8亿元(同比下降3.5%),低于最大竞争对手伊利419.9亿元(同比增长12.12%);毛利为25.1%,不仅低于伊利,更是落后于转型高端路线的光明。同时,蒙牛在欧世蒙牛奶粉等“其他乳制品”板块的收入仅占营收的1.6%,而且对方相关毛利率水平已经大幅超过液态奶。所以,蒙牛急需补充和强化奶粉这一短板,而收购市场占有率近7%的雅士利,则可以瞬间减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②蒙牛擅长的是“短平快”的液态奶营销模式,而奶粉业务一直不理想,即使其引入了阿拉福兹这样的大集团,却依旧未有起色。雅士利做奶粉业务已有10多年,正好可以弥补蒙牛在奶粉方面的短板,而蒙牛则可以更专注在自己的强项液态奶业务。
③对于奶粉企业的兼并重组,政府给予的不仅仅有口头上的鼓励,还会有资金补贴的形式表示支持。
④蒙牛一直希望在继续做强做大液态奶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加速加大奶粉业务的发展力度,未来形成有贡献的板块。
⑤为了自身转型,实现国际化(引入爱氏晨曦和达能)、全产业链(增持现代牧 业)和 全 行 业 覆 盖(收 购 奶 粉 企业),从而发挥“杠杆效应”,增强抵御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2)雅士利重塑形象
自从遭遇三聚氰胺事件和施恩的“假洋鬼子”事件后,雅士利的奶粉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都明显下跌,加上前两年它在新西兰收购的奶粉厂又要不断投入大笔资金,雅士利的股价一直很低无法依靠IPO“赚钱”,大股东早已生退意。此次收购,能够重新塑造雅士利奶粉的品牌,重拾消费者信任。
并购隐患
(1)此项并购未来面临的整合难度将不可小视
蒙牛和雅士利的产品品项、团队整合都是问题,而且整合意味着淘汰。蒙牛自身奶粉业务下半年还要推出新品项,而雅士利也已经有三十亿元的盘子,有关人士预计雅士利和蒙牛奶粉业务年内都不会整合,真正的整合要到明年一季度。
(2)融资负担沉重
蒙牛为收购雅士利筹集资金付出的融资成本,将是蒙牛不得不面对的一项负担。蒙牛会将其持有的雅士利股份抵押,这种抵押是收购要约的一项相关财务安排。
(3)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加大
蒙牛受惠近期收购现代牧业及雅士利带来的盈利贡献,但预期由于负债提高,加上业务增长放缓,部分贡献则会有所抵消,蒙牛的收购仍存不明朗因素,使得风险增加,包括收购带来的借贷规模。截至2012年年底,蒙牛账上现金为57.78亿元,同比2011年底减少11.4%。
2.肉类企业走出去是必然选择——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2013年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NYSE:SFD)联合发布公告称,双汇国际将以总价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同年9月26日,两家公司正式收购完成。这是迄今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赴美投资案,也是继去年万达收购AMC后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又一里程碑。
收购详情
收购方: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被收购方: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
收购资金:71亿美元
并购方式:纵向跨国并购 (内资并购外资)
交易方式
根据收购协议,双汇国际以每股34美元的价格从史密斯菲尔德的股东手中购得全部股份,史密斯菲尔德股票自26日收盘后将在纽约股票交易所退市。双汇国际为收购股份将支付47亿美元,此外还将承担史密斯菲尔德24亿美元的债务,总收购金额高达71亿美元。
融资方式
交易的融资将由双汇、史密斯菲尔德现有债务的延期付款、摩根斯丹利高级基金公司以及银行财团提供。
顾问支持
史密斯菲尔德财务顾问:巴克莱
史密斯菲尔德法律顾问:美国盛信律师事务所和McGuireWoods LLP
双汇的财务顾问:摩根斯丹利
双汇法律顾问:美国普衡律师事务所和美国长盛律师事务所
合并方式和人力资源整合
在交易完成时,史密斯菲尔德的普通股将停止公开交易,并且交易完成后将不会关闭任何史密斯菲尔德原有工厂。届时,史密斯菲尔德将成为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独立子公司,以“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名称经营。Pope先生将继续担任史密斯菲尔德总裁兼CEO,史密斯菲尔德独立运营公司的原管理团队和职工队伍将继续保留原位。双汇将履行史密斯菲尔德代表员工、以及非代表员工的现有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劳资谈判合同。
另外,双汇理解保存史密斯菲尔德遗产、价值观以及与美国社会联系的重要性,双汇承诺将维持史密斯菲尔德总部的选址,即弗吉尼亚州的史密斯菲尔德,并延续史密斯菲尔德对社区慈善事业的投资和支持。
并购交易动机和影响
双汇国际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肉类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控股股东,也是双汇发展第一大股东双汇集团的控股股东。史密斯菲尔德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也是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之一。两家全球的行业领袖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发挥史密斯菲尔德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双汇的市场、网络和规模优势,必能营造强劲的竞争优势。
(1)史密斯菲尔德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大销售量
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具有全球领先的规模、技术和品牌,在全球12个国家开展业务,年销售额130亿美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也是美国最大的猪肉出口商。目前美国猪肉市场已呈现饱和态势,前五大企业占据95%市场份额,美国农业部数据称美国猪肉消费已连续四年萎缩,史密斯菲尔德近几年亦增长停滞,向中国这一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出口成为增长关键。目前史密斯菲尔德猪肉出口产品中约有四分之一销往中国,双汇收购完成后,史密斯菲尔德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 用中国市场渠道和分销网络
美国农业的安全性、标准化、高效率使美国的生猪生产成本较低而质量较高,通过被收购,双汇将会给史密斯菲尔德带来新的市场渠道和双汇在中国的强大分销网络,史密斯菲尔德将可通过向中国出口高质量的肉类产品以获得增长,同时,也可以借助双汇的国际销售网络进入新加坡、香港等市场。
③ 交易溢价和交易条件优厚
这笔交易为史密斯菲尔德股东的投资提供了重大和直接的现金价值,所有史密斯菲尔德股票持有者都将收到每股34美元的现金。本次合作不会对史密斯菲尔德的员工有任何影响,其工厂设施、位置、生产商、供应商、营运及品牌都不会有变化,管理层也保持原样,双汇也支持其环保、动物福利计划和老猪圈改造计划等,投资资金大于3亿美元。这些都为史密斯菲尔德继续在保持品牌卓越度,社区参与、保护环境以及动物福利的同时,执行其战略重点提供了保证。
④ 持垂直产业链价值
另外,史密斯菲尔德选择双汇国际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其垂直产业链带来的价值,并不希望破坏供应链。
(2)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由资源主导型收购向消费品和服务收购转变
①引进先进管理加工技术
双汇缺乏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肉制品,而史密斯菲尔德具有全球领先的养殖和生产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和大企业管理体系,通过此项收购,双汇可以获得后者成熟的技术,开发中高端肉制品,提高利润,也有利于借鉴史密斯菲尔德垂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提升双汇乃至中国整个食品行业的生产、经营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②挽回公众信任
瘦肉精安全事件之后,双汇面临消费者质疑,市场销售量下滑,其品牌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而史密斯菲尔德旗下的众多品牌,可以帮助双汇重拾消费大众对双汇的信任。
③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综合效益
中国食品业的一个致命问题是市场集中度低,行业鱼龙混杂,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致使行业存在极大的“负外部性”。中国食品龙头企业海外并购,一方面可通过引进国外健康资源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将欧美的资源、技术和食品品牌,与中国的市场、劳动力等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各个市场的比较优势,从而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约束并且可提升企业价值。长远看,中国食品企业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将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美誉度,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从而促进行业在成本、利益和效率上取得平衡。


3. 好时收购金丝猴完成80%股权交割 将35亿全资收购
全球巧克力糖果制造商好时26日宣布,已完成对中国民营糖果企业上海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80%股权的交割和收购,剩下的20%股权将于明年完成,预计全部收购总额相当于35.432亿元人民币。 
收购详情
收购方:好时(HERSHEY'S),北美地区最大的巧克力及巧克力类糖果制造商;
被收购方:金丝猴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1996年10月,总厂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付井镇。金丝猴牌糖果、巧克力、饮品、小食品等四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市的150多个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并出口到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
收购资金:30.210亿人民币


据悉,首轮交割中,好时旗下全资子公司好时荷兰有限责任公司以24.168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金丝猴公司发行股票总数的80%,剩下20%的股权将由好时荷兰在各方都已取得必要的政府以及监督部门批准的条件下以6.042亿元人民币进行收购。
第二轮交割将于首轮交割的周年纪念日进行。全部交割完成后,收购总额相当于35.432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价值,这其中包括直至2014年9月交割为止的5.222亿元人民币的负债净额。
“此次战略性收购推进了我们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并通过向中国消费者提供世界一流的优质产品践行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好时公司国际部总裁博方索表示,将利用上海金丝猴公司的标志性品牌、多样化的产品系列以及强大的销售力量的优势来巩固其过去数年在中国实现的自然增长。收购这样一个标志性且规模化的品牌,将有助于其推动营收增长并为股东创造价值。
并购目标:
据介绍,中国是好时实现全球扩张的首要国际市场。在过去数年中,好时公司持续增加其在中国的投资,并成为在中国增长最快的巧克力糖果公司之一。2014年好时在中国的净销售额有望达到约2亿美元,较2013年同比增幅约40%。
博方索表示,收购上海金丝猴公司之后,中国有望在2015年年底成为好时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净销售额达到约5亿美元。
资料显示,上海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金丝猴集团,创建于1996年。2013年,上海金丝猴公司净销售额12.59亿元人民币,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7%。




4. 东凌粮油拟37亿收购中农国际
   东凌粮油(14.24,0.050,0.35%)8月25日晚间发布重组预案,公司拟以10.44元/股,向中农集团、新疆江之源等10位股东发行股份购买中农国际100%股权,从而获得中农国际间接持有的中农钾肥90%股权,交易作价为36.9亿元;同时公司拟以10.44元/股,向东凌实业、赖宁昌、李朝波等6名对象发行1.18亿股,募集配套资金12.3亿元,用于中农钾肥扩产及补充流动资金。
收购详情
收购方:广州东凌粮油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东凌粮油,证券代码:000893,国内A股市场首家大豆加工企业,业务包括油脂压榨、粮食贸易、基础物流等,下属的大豆压榨企业有广州植之元油脂实业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广州植之元油脂有限公司。“植之元”历经十年发展,以其稳定的质量、优良的服务在市场中享有崇高的品牌声誉;
被收购方: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农资集团”)是全国性的集生产、流通、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经营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购目标
作为民营大豆压榨企业,东凌粮油上半年巨亏3.4亿元,正在向“大农业”和多元化企业转型。中农集团是专业经营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大型国企,拥有遍布全国的农资经营网络体系。对于本次重组,东凌粮油表示,公司经营范围将从大豆压榨业务扩展至粮食行业的上游钾肥开采、生产及销售。公司有条件在向美国、巴西进口大豆的同时将钾肥销售至美国、巴西等大豆主产区,实现“物物贸易”双向操作。
业内认为,东凌粮油可借助中农集团庞大的销售网络,有效解决东凌粮油小包装豆油产品品牌建设及销售渠道的问题。并有望借助中农集团的平台进入化肥生产与销售,摆脱上下游双头挤压的局面,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链整合。


5. 中粮海外找粮 12亿美元并购荷企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直在寻求进军全球农业市场的中国食品巨头中粮集团近日宣布,已与荷兰粮食巨头Nidera签署协议,以12亿美元的最终价收购对方51%的股权。
并购详情
收购方: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是世界500强企业,是中国领先的农产品、食品领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建设全服务链的城市综合体。利用不断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营养健康的食品、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及生活服务,贡献于民众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中粮下属品牌有农产品、食品及地产酒店等领域。大悦城是中粮集团商业地产板块战略部署精心打造的“国际化青年城市综合体”。
被收购方: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Nidera是全球知名的国际农产品(000061,股吧)及贸易企业。目前其包括债务在内的估值约为40亿美元,年销售额超过170亿美元,在18个主要国家从事当地分销和国际贸易业务,主营谷物、油脂油料、农业投入产品以及生物能源产品。
收购资金:12亿人民币
业内认为,收购不仅能弥补中粮在粮食资源方面的短缺,还有利于打通进入如拉美和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区的通道,也将让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定价权,而中国粮食产业的海外并购未来还将继续。
本报讯 中粮集团日前在其官网上公告称收购了Nidera总股权的51%。有消息称,双方最终达成的收购价为12亿美元。由此,中粮成为Nidera的控股股东,也成为了与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四大国际粮商相匹敌的大粮商。据悉,该交易还在等待管理层批准。
据了解,中粮集团此前一直都避免在海外市场上进行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规模交易,而更青睐收购规模较小的资产。
对于此次巨资并购,Nidera首席执行官范德拉恩称,Nidera非常看重中国乃至亚洲市场,与中粮的合作符合双方利益。
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则表示,Nidera在巴西、阿根廷和中欧地区拥有强大的粮食采购能力平台和全球贸易网络,可全面延伸中粮在全球的贸易网络。
并购目标:
迈出全球布局重要一步
 “中粮迈出的这一步还是比较有象征意义的,因为此前中粮的国际业务并不太醒目,而通过这次收购,将有助于其在布局全球产业、帮助自身获得国外渠道方面迈进一步。”对此,一位业内人士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据分析,这是中粮首次收购业务覆盖南美的粮食交易商,此举有助于拓展供应来源,保证农业资源供应。此外,还有分析称,这项交易将让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定价权,也有利于更好地打通进入如拉美和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区的通道。
而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此前曾表示,入股Nidera是与中粮“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战略目标一致的,是中粮向全球布局迈出的重要一步。
三大主粮净进口已常态化
海关总署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三大主粮的净进口总量达到1101.6万吨,其中,小麦、玉米、大米的进口数量分别达到550.7万吨、326.5万吨及224.4万吨。这一数据比起2012年的1124万吨粮食进口稍有放缓,三大谷物的进口量分别为2011年同期的2.4倍、1倍和1.8倍。
对此有业界人士指出,过去几年中,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2011年,中国已成为大米的净进口国,目前中国三大主粮的净进口已呈常态化。
针对粮食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昨日卓创资讯分析师孙光梅表示,未来随着国内耕地面积受限、单产量及总产量均到达一定的瓶颈,粮食的供应将存在一定的缺口,包括中粮在内的粮食企业或将继续并购海外企业。“一方面对于国内部分品种紧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原料价格的话语权也会得到提升,对企业运营战略有一定的保障。”她表示。


(二) 日用品行业收购案例分析
   1.爱生雅收购维达国际
2013年9月6日Tempo母公司SCA爱生雅宣布收购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78.32%股权,包括富安国际有限公司23.77%股权、董义平等4位自然人1.92%股权以及公众股东52.63%股权。交易金额约为86.5亿元港元(约合67.7亿元人民币),收购完成后SCA拥有维达100%股权。
收购详情
收购方:爱生雅集团(SCA)
爱生雅1929年创立,是全球最大的卫生及林木产品公司之一,总部在斯德哥尔摩,拥有多个著名品牌包括全球品牌TENA和Tork,区域用品牌如Tempo、Dr. P、Sealer、Libero及Libresse。爱生雅也是欧洲最大的私有树林拥有人。爱生雅集团雇用约36000名員工,2012年的销售额约达850亿克朗(相当于约98亿欧元),在斯德哥尔摩NASDAQ OMX交易所上市。
被收购方: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维达国际于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产品包括卫生卷纸、纸巾、盒装面巾、软包抽取式面巾等。近年,其业务亦扩展至个人护理领域,包括女性卫生用品及纸尿裤。
收购资金:86.5亿元港元(约合67.7亿元人民币)
收购条件
    此次要约收购的前提是爱生雅必须取得维达国际50%以上权益,否则股份收购将告失效。
并购方式:横向跨国并购 (外资并购内资)
交易方式
    每股作价11港元,比维达国际停牌前报价(7.95港元)有38.36%的溢价。
顾问支持
    财务顾问:摩根大通
合并方式和人力资源整合
     交易完成后,将保留维达国际的上市地位,同时维持公司营运模式基本不变。
并购交易动机和影响
(1)爱生雅欲“借鸡生蛋”进军中国
  ① 目前我国纸业产能过剩,整个行业面临洗牌之际,爱生雅能以合理的价格实现其对中国市场的野心。
  ② 希望借助维达国际已有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大规模进军中国卫生纸市场。
  ③ 爱生雅收购维达国际后,其在我国市场的影响力必将大幅提升,合并后或能扰动现有的竞争格局。
  ④兼并或合作只是外资选择进入中国市场的手段,“借鸡生蛋”、本土化战略才是外企的真正目的。
(2)维达国际拓展业务领域
  ① 维达国际能通过爱生雅的全球品牌网络和技术知识,增强其在中国纸巾、婴儿纸尿裤和成人失禁用品市场上的竞争力。
  ② 维达国际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14年前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3.14亿港元,同比增长14.8%;净利润2.84亿港元,同比增长10.1%。去年同期,其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则分别为31.65%及35.1%。维达国际中期营收增速放缓与公司产品结构单一有关,爱生雅接手后,维达国际有望涉足婴幼儿用品和女性用品领域,加之爱生雅已有优质品牌的加盟,维达国际经营状况或将有所改善。
并购忧患
    虽然爱生雅取得控股权后,会令维达国际业务得到改善,但绝非短期能实现。
(三)零售业收购案例分析
  1.华润万家和乐购整合中国业务
     2013年8月,华润创业与乐购的母公司TESCO就整合中国零售业务重组签订备忘录,同年10月2日就整合中国零售业务、成立合资公司达成了最终协议,并于2014年5月28日完成筹组合资企业。TESCO乐购把在内地经营的零售及房地产物业业务注入合资公司,以及出资43.25亿元现金,持有该合资公司20%的股权,华润创业则注入旗下华润万家的2986家门店(折合人民币约135亿元)获得80%股权,该合资企业则持有华润创业旗下所有零售业务及TESCO中国业务及现金。该合资公司将是华润创业及TESCO乐购之单一平台,主要于大中华区域内,通过从事经营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现购自运业务、酒类专卖门店进行多种类零售业务。
收购详情
收购方:华润万家有限公司(隶属于华润创业有限公司)
    华润万家是中央直属的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优秀的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同时也是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华润万家、苏果、欢乐颂、中艺、华润堂、Ole’、 blt、VanGO、Voi_la!、VIVO采活、Pacific Coffee等多个著名品牌,其中超市业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中国连锁超市第一位。
被收购方:TESCO集团
    乐购是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全球门店总数将近6000家。在中国拥有135家乐购超市,北京市共有6家门店。其业务范围不仅包括零售,还涉及金融、加油站和医药等领

关于天源

需求提交

方案

宣传

审计下载专区

加盟天源